《海豚灣》背后的血腥和抗爭-生活錦囊
如果不是因為看到《海豚灣》,大多數人,甚至是日本民眾,都不會知道每年9月到次年3月,在日本太地町的海灣口,上演著怎樣血腥的屠殺。鮮血染紅的海水中,海豚的悲鳴劃破天際。
今年2月初,皮斯霍斯的處女作《海豚灣》獲得第82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提名。
皮斯霍斯說:“全球200多個國家的人都會看奧斯卡,在日本的收視率也很高。我希望借由奧斯卡讓更多人關注這部電影反映的問題,特別是日本人,然后去做些什么。改變,才是我拍電影的根本目的。”
在日本本州島最南部的和歌山縣,有個叫“太地町”的小村鎮,面朝太平洋,三面懸崖高聳。5。96平方公里的鎮上,住著約3600名居民,其中約1/3從事漁業。
每年,平均有2。3萬條海豚被日本“合法”圍殺。光是在小小的太地町,就要“處理”1500多條海豚。
太地町漁民的心中,海豚只是一種魚而已,有什么殺不得?美國人理查德·奧巴瑞卻不這么想。奧巴瑞在太地町見到了血腥的屠殺場面。他多次前往太地町,秘密拍攝海灣發生的一切,給西方媒體寄DVD,希望更多人能知道真相。他成立了“拯救日本海豚”的組織。2005年,在一次世界海洋哺乳動物專家的座談會上,奧巴瑞認識了路易·皮斯霍斯,后者多年擔任《國家地理雜志》等雜志的紀實攝影師,“什么?屠殺海豚?”職業本能讓皮斯霍斯想把這個隱蔽于懸崖峭壁后的秘密拍出來公之于眾。奧巴瑞遂邀請皮斯霍斯同去太地町一探究竟。
在奧巴瑞的帶領下,皮斯霍斯看到了太地町漁民圍捕海豚的典型做法:漁民把船開出幾海里,把一根根長柱子插到水中,然后用錘子猛敲柱子,制造聲墻嚇唬海豚,將疲于奔命的海豚往回趕,到了指定水域就被圍起來。次日,來自各家水族館的馴養員就去挑選年輕會唱歌的母海豚。
目前,日本國內約有近80家水族館,其中近半數的園館飼養著鯨類。被抓來的海豚通常在兩年里都會死去。
落選的海豚,成了市民的盤中餐。5000噸海豚肉出現在日本市場上,大多數普通市民卻根本不會想到自己吃過海豚肉,因為包裝上寫的是鯨魚肉。
而且,比屠殺海豚更駭人的秘密是:海豚肉里有汞!而且含汞量遠遠超出了食品安全標準范圍!由于人類活動中化石燃料廢棄物的排放,我們生存環境中的汞含量以每年1%~3%的速度遞增,并通過食物鏈(主要是海洋生物)聚積沉淀。
皮斯霍斯他們從太地町市場買來“鯨魚肉”,請科研朋友作食品安全檢測,限量標準是0。04ppm,檢測結果竟高達2000ppm。按照奧巴瑞的說法,比當年水俁病事件中受污染魚類體內含汞量還要高!太地町政府卻還要把海豚肉列入當地學校的午餐中。
在傳奇硅谷億萬富翁吉姆·克拉克的資助下,皮斯霍斯開始組建自己的“特種部隊”。非常規的團隊,非常規的設備,非常規的拍攝環境,對于第一次當導演的皮斯霍斯來說,像一場噩夢。
紀錄片里,穿著迷彩服、臉上涂抹迷彩紋的同伴們在深夜和警察以及巡邏員緊張地“躲貓貓”,有幾次差點就被人發現。皮斯霍斯嘆了口氣:“當時我的心都要跳出來了。很多次我們都在挑戰極限。片子里我們去了海灣兩次,事實上,我們一共去了7次。”
拍攝到的畫面讓攝影團隊徹底震驚了。屠殺開始后,藍綠的海水瞬間變成觸目的紅色,親眼看著孩子、父母被屠殺,海豚的哀叫從有到無,只剩下漁民的笑談,海豚的尸體在水中浮上浮下……
這不是環保者第一次關注太地町,但《海豚灣》卻第一次將如此震懾人心的畫面呈現在世人眼前。電影公映后,太地町海灣的警戒更嚴了,“這是好事,因為他們知道世界更小,真相藏不住了,”皮斯霍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