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二代”曾紀澤:“拼爹”不如拼才氣-社會

隨著父親曾國藩聲望如日中天,曾紀澤越來越郁悶。身為長子,曾紀澤通經史,善詩文,精于算術,但父親的成就實在太高了,他自知無法超越父親,只能另辟蹊徑。
其時國門漸開,曾紀澤看到了父親從未涉足的新領域——洋務。于是,他努力學習各種洋務知識,跟美國人丁韙良學英語。幾年后,他已經能夠讀懂英文書籍,并能用英語與別人通信。
1877年,曾紀澤承襲了父親留下的一等毅勇侯,入京陛見。當時,懂英語的大臣極為少見,所以朝廷用其所長,任命曾紀澤為駐英、法公使,成為中國第一代外交官。
從1878年起,曾紀澤擔任駐英、法公使,1880年兼任駐俄公使,直到1886年離任回國。在國外8年間,曾紀澤的表現十分出色,竭盡所能為國家效力。他曾與英國議定洋藥稅厘并征條約,為清政府爭回每年增加煙稅白銀兩百多萬兩。他悉心研習海軍知識,主持訂造了當時最先進的軍艦,甲午海戰中鄧世昌的“致遠”號便是曾紀澤在英國訂造的。在擔任外交官期間,曾紀澤最大的成就是經過艱苦談判,成功與俄國簽訂了《伊犁條約》,挽回了此前《里瓦幾亞條約》的部分權利和國土,有大功于祖國。
曾紀澤在歷史上的地位自然遠遠比不上曾國藩,卻無疑有著自己的風景。不必附庸父親,他以中國第一代優秀外交官的業績就足以載入史冊,啟迪后世,遠遠超過了歷史上和同時代的其他“官二代”。